找到相关内容24360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惟因老和尚禅七开示

    此为什么提衣钵不动?惭愧心一生,便即手软,不好意思强夺他人衣钵,如此解释比较合理。   顺便一提,陈亚仙祖墓,相处六祖展具,天王护法,历史虽有记载,识者或明白高僧活动,可能具有肉眼看不见的特异功能。...

    惟因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431590728.html
  • 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——兼论印顺导师由缘起性空论以证成“一乘究竟”的可能性

    大乘佛法”相当的流行,与传统的声闻教团,渐渐分离,而大乘内部,也有着重事相倾向的阶段。[15]   本文不拟从历史角度,解读大乘佛教与声闻佛教之间的互动变化,而要直下从理论层面,解析性空大乘对三乘的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3490898.html
  • 异种基因转殖的伦理争议及佛法观点

    基因转殖动物或其产品为直接食品、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乃至医药用品,其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,但真正商业化则是近二十年间事。 1983 年,世界上第一株基因转殖作物——一种对抗生素产生抗力的烟草出现。此后大量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4590914.html
  • 唐代寒山体的内涵、形成原因及后代接受

     关键词:唐代;寒山体;文体特征;效寒山   寒山诗“忽遇明眼人,即自流天下”,今天已经成为历史文化传播的事实。寒山诗不仅在文学研究领域不再受冷落,而且进入了语言学、宗教学、社会学、跨文化比较乃至...

    罗时进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0991545.html
  • 晚明天主教与佛教的冲突及影响

    来源于古希腊毕达哥拉学派。[3]利氏此论,或可说是不了解佛教历史渊源所致,但也不能排除他为贬低佛教而在理论上穿凿附会的可能。   其二,对佛教修行方法进行批评。利玛窦认为,佛教的“顿悟成佛”、...

    马晓英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091549.html
  • “吓唬”和“勾引”不是真正的佛

    家里的那个佛真的是佛吗?那他不是木头、铜、铁或者是瓷做的吗?我说乐山大佛建了快有1000年的历史了,我所知乐山大佛连一句话也没有说过。一个真正的佛是什么?我们说是他是不需要烧香,佛真的这么在乎吗?有一些...

    西藏秦麦洛桑活佛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291555.html
  • 小乘佛教哲学研究

    佛教,说佛教处于人类辨证思维的较高阶段上。佛教的思辨哲学,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奇瑰异宝。从一定意义上讲,佛教的理论价值就在于它对辩证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。三、部派佛教的形成及其基本哲学主张   根据佛教...

    成建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391557.html
  • 神会与妙悟

    大彻大悟。后来的达摩、慧能等禅宗先驱人物突出了“真心本觉”的作用,将内心之悟作为参透万物的前提,认为对于佛性的把握只能心领神会,难可言说尽述。它彻底结束了心物二元论的认识论历史,较之老庄更完全地融心灵...

    袁济喜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991571.html
  • 世番唐瓦·德唐夏茸活佛传记

    也因此在藏传佛教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,成为历史人物。关于大师莅临‘罗家洞’和打开洞门的时间上是有一些争议和出入的,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打开的,这里只是摘自《罗家洞寺誌》中的说法。   由于‘罗家洞’是...” 所辖‘光荣寺’大殿开光,迎请上师前往,当“土官活佛”得知上师己莅临寺前,特步行持呈内库哈达前往迎接,供侍上师一切所需,并为上师详细解说该寺的历史及佛像的由来。   之后,应临夏、兰州等地的邀请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3791593.html
  • 经典与诠释——论朱熹的诠释思想

    奥妙,圣人之言也已一再被历史所证实。就社会而言,社稷存亡、古今得失,应乎天理;就个人而言,立身之道,亦应不违天理,所谓顺之者为君子而吉,背之者为小人而凶,凡此种种,都载于经籍之中。因此,欲理解理就必须...

    潘德荣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54592062.html